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频道>> 阅读>>正文

“60后”写“60后”

——读文波的长篇小说《我们这代人》
2022年03月21日 10时47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朋友推荐一本小说《我们这代人》,说作者是一位“60后”,写的也是咱们“60后”的故事……

在“碎片化”阅读的当下,看小说似乎已经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柴米油盐、有老有小,滚滚红尘、喧嚣纷扰,哪有看小说的时间和心情?此其一。其二,值得一读的、或者说贴近人们生活、能与百姓产生共鸣的小说又委实太少。当年那种一书风行、洛阳纸贵的现象已经成为遥远的回忆。现在小说的境遇,真真儿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我们这代人》是一部小容量的长篇小说,全书约30万字。书封上并排三句话:“一个时代的记忆,一段故土的回望,一幅人间世相图”。打开书,先看到作家刘醒龙为书写的序《向正直平常的人生致敬》。印象中,刘醒龙的一部小说曾改编为口碑极佳的电影。一百度,果然是——豆瓣评分9.4、高居国产电影评分之首的《背靠背,脸对脸》,正是改编自刘醒龙的小说《秋风醉了》。

刘醒龙,湖北省文联主席。他创作于1992年的小说《秋风醉了》,1994年由孙毅安改编、黄建新导演拍成电影《背靠背,脸对脸》。小说和电影表现的是,一个关中小县的文化馆,头脑灵活、办事利落的副馆长王双利一直想“扭正”,奈何时也运也命也,总是“临门一脚欠佳”,忙活一阵又一阵,却屡屡不知“为谁辛苦为谁忙”。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电影,《秋风醉了》或者说《背靠背,脸对脸》,故事情节以文化馆基层干部间微妙的权利斗争展开,将中国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处事哲学”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这代人》由刘醒龙作序,某种程度上就是“品质”的保证。细读《向正直平常的人生致敬》,看到故事发生的背景地就在山西,小说中两个主人公胡春来、罗跃强分别是“晋北平原县”和“晋南河东”人。而小说一开始介绍胡春来身世的时候,又说他出生在“摔跤之乡”——忻州的读者看到此处,大约会发出会心的一笑——地域的贴近性,是许多山西读者关注这部小说的一个原因。

摘录一段书评:

《我们这代人》这部小说,讲述的是1970年到2016年、跨越近半个世纪的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变迁。小说落笔于人物变化,采取中国传统写意简笔画的叙述手法,以两个军工企业职工起起伏伏的人生经历和爱恨情仇为主线,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印记。小说的最大特点,是通篇以生动活泼、直击人心的各种人物对话,汲取中国古代小说优秀传统,简约、直白而又戏剧化地把人物性格、故事冲突表现出来。近30万字的小说,读起来几乎一气呵成,毫无冗杂拖沓之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小说的故事梗概是:上世纪70年代末,两位来自晋北、晋南的农家子弟,搭上了恢复高考后的“头班车”考入本科大学。当时录取率“百里挑一”,这二人算得上“天之骄子”“人中龙凤”。进入体制后,胡春来、罗跃强这两位年轻人一时顺风顺水,并结为莫逆之交。特别是胡春来,短短几年,就成为全省最年轻的正处级干部,前途不可限量。不料“阴沟翻船”,失去官帽和公职。这胡春来智商、情商高于常人,被动“下海”后迅速完成角色转换,在各阶层、各类人之间收放自如、游刃有余,又赶上了房地产大开发的好时候,终至身家过亿。而当中央反腐的态势如泰山压顶之际,胡春来又做出惊人之举,自己制造车祸、自杀身亡。反观罗跃强,虽然经历两次婚姻的变故,但他始终不改纯朴、良善的本性。即便落入情感陷阱,即便受到良心的拷问与谴责,终能迷途知返,回归正直平常的人生。最终善因善果、立德立功……

小说起名《我们这代人》,“我们”指哪代人?就是生于1960——1969年的“60后”。

“60后”在文学作品中其实鲜有专门体现。上一代人也即“50后”是“知青文学”的主角,他们的故事有《年轮》《雪城》《今夜有暴风雪》、有《血色浪漫》《血色黄昏》《蹉跎岁月》……以“60后”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我们这代人》不敢说独一无二,起码也是屈指可数。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60后”都应该感谢文波,虽然这极可能是个笔名——是文波,把数以亿计的“60后”的成长经历、生活状态、悲欢离合呈现在世人面前。姑且不论《我们这代人》的文学价值如何,仅就这一点,文波也是功莫大焉。

回顾当代中国发展史,可谓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特别是从1960年到现在,几乎每隔若干年就会有一次改变人们命运、改变社会发展进程、改变中国历史的事件发生,令人感叹“不是我不明白,是时代变化快”。如果以10年为界划代的话,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是亲身经历这些巨变全过程的一代。就普通人而言,年龄最大的“60后”已经退休,最小的也早过知天命之年。这代人,从小兄弟姐妹一大堆,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跌跌撞撞。年龄大些的“60后”,小学、初中正逢“文革”,天天“学工”“学农”,只有极少数考入大中专学校“换了粮本”进而改变了一生的走向。这代人,基本亲历了“改革开放”的40年,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信息时代”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我们这代人》里以不同的视角、大量的细节得以体现,小说主人公的命运与这些变化息息相关,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历史是由无数细节组成的,如果剥离掉这些细节,历史不仅会成为干巴巴的说教,其真实性也令人怀疑。《我们这代人》用两个人物的“切片”反映一代人——“60后”,小说中的许多细节,“60后”看来无比亲切,读起来仿佛伴随小说中的人物回到逝去的年代。比如,小说中写到少年胡春来跤场夺冠后村里放映露天电影庆贺,一部是《看不见的战线》,另一部是《铁道卫士》。而罗跃强在出差的火车上阅读的小说,则是当年轰动一时的张贤亮的《绿化树》……任何一部小说须有三要素:作者、小说的人物、读者,小说中的人物如果与读者的距离越短,就越有展示力,就越真实。“60后”们读《我们这代人》,对这一点尤其感同身受。

这部小说写作上的一大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推动情节发展、层层推进。这样写,更能突出事情的意义,呈现多种角度,让叙事更立体、更有趣味、也更吸引人。鲁迅先生说:“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扎克小说里对话的巧妙,以为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谈话的那些人。中国还没有那样好手段的小说家,但《水浒》、《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通过人物对话,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状态,是高明的小说家经常运用的手法。《我们这代人》中出场的人物上百,有政府官员、商界人士、乡村老妪、职场文员……这些生活经历、生活环境各不相同的群体,他们的语言十分切合其人物身份。小说中的一些次要人物,包括那些只露过一、两面的人,他们在特定场景中的寥寥数语,如果仔细咂摸,大概可以推断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这种创作技法的运用,文波功力深厚。

至于书中作者有感而发的一些评论,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评判罗跃强的婚姻时,作者写道:“一段婚姻的缔结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在特定的大时代和大环境面前,个体的力量是非常渺小的,更是微不足道的,许多人都是被时代裹挟着前进。”在“过来人”看来,这样的“金句”真是诚哉斯言!

从作者的公众号了解到,文波并非专业作家。1964年出生的文波十几岁就在《少年文艺》发表过文章,他当过兵、在国企当过办公室主任、从过商,现在居然是柬埔寨山西商会会长。生活经历如此丰富,厚积薄发,甫一出手就令人眼前一亮。希望文波以《我们这代人》为开端,写出更好看、更厚重的“60后”们的故事……(郭剑峰)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