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提高技术推广服务水平_第1页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提高技术推广服务水平_第2页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提高技术推广服务水平_第3页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提高技术推广服务水平_第4页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提高技术推广服务水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加强基层机构建设 创新农技推广体系全面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水平关于哈市农技推广体系构建与运行情况的调研我国加入WTO已经有五年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阶段,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农业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是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对促进先进的涉农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优化农业与农村科技产业化环境、对持续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市农委的统一部署,我们采用实地调查、比较研究和分析预测的方法,对哈尔滨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职能发挥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并提出相应建议

2、。一、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挥的主要作用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所赋予的职责,我市农技推广系统在农业生产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农技推广系统的农技人员是对广大农民进行科技培训的师资的主体。哈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每年都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自2005年开始,市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每年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组织农业技术推广实用技术师资培训,提高基层技术人员业务素质,一般组织四、五期培训班,培训400人次左右,目前已经编写培训教材57万字。每年各地通过办班讲课、电视技术讲座和发放技术资料等以培训农民120万人次。各地农技中心还利用每年的农业科技大集,组织专家组,解答农民的问题,发放大

3、量农业科技图书、技术培训教材和技术宣传资料等,如,各地农技推广中心结合本地生产特点,把关键技术模式化、通俗化,印制农业技术“明白纸”,如方正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把“二化螟综合防治技术”印制在一张纸上,发给农户,农户按照这张“明白纸”操作,简便易行,据统计,仅2006年全市共发放这样的农业技术“明白纸”46.5万张。在针对农户的培训中,在培训内容方面实行“菜单式”,在培训范围方面实行“拉网式”。据调查,我国有75%的农民认为他们的新技术主要来自于农技推广机构,我省为69%,而我市为7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科技培训为新技术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2、农技推广系统是承担完成国家、

4、省、市级科技项目的主体。三年来累计承担完成试验、示范、推广、研究项目127项,其中,试验项目35项,示范项目15项,推广项目53项,研究项目24项,项目完成良好,实施效果显著。这些科技项目的设立实施,不仅及时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新技术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农业发展储备技术。同时,也受到有关部门的奖励,共计获得104项奖励,其中:获省、市级丰收计划奖43项,省、市农业科技进步奖36项,市政府科技进步奖6项,县(市)科技进步奖19项。哈尔滨地区农田杂草发生规律与防除技术研究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是近年来地市级推广系统获得的最高等级的奖励,寒地水稻三高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被列为国家科

5、技部重点科技推广项目,延寿县农技中心的水稻新基质旱育秧技术的研究获市科技成果,已申请了专利,此项技术填补了国际空白,技术水平国际领先。3、农技推广系统是科技成果转化和新技术推广的主体。东北农业大学资环学院刘元英教授历经6年研究成功寒地水稻优化施肥技术,调整优化了寒地水稻氮肥施用时期,首次获得了定量调控寒地水稻生产氮肥用量的SPAD和叶色卡阈值,能依据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氮素的需要定量调控氮肥,衡量监控磷、钾,以及因缺补充中、微量元素,该技术能显著地防止水稻倒伏,促进水稻活秆成熟,减少病害发生,使水稻结实率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千粒重增加0.61.8g,产量平均提高10%以上,每亩增收约100元以上。

6、这项科技成果是国家948项目,就是由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在木兰、五常推广实施的。水稻新基质育苗技术的试验与研究项目,可以解决水稻育苗环节中存在的取苗床土难,大量挖掘旱田地表优质土层,造成沙化、水土流失的问题。2005、2006年两年,仅延寿县就已推广了3万多亩。目前,我市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和大面应用的农业新技术有“水稻三高栽培技术”、“大豆垄三栽培技术”、“露地复套种综合技术”、“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玉米大垄覆膜栽培技术”、 “农作物病虫害综防技术”、“农作物平衡施肥技术”等都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由于我市坚持大面积推广农作物平衡施肥技术,目前已经有4个县级中心成为国家

7、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基点,国家累计投资500万元,项目区的农户可以根据耕地土壤基本情况,合理使用肥料,在其它栽培措施不变的情况下,可提高粮食产量5%8%左右。三年来各项新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近2亿亩次。通过节本增效、减灾、提质增产等新技术的推广,使全市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达到50左右。4、农技推广系统是为农民提供技术和科技信息服务的主体。近年来,全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采取多种方式,发挥技术优势为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当好技术参谋。我们以“网络延伸、热线咨询、信息发布、实地服务”为四个着力点,各地因地制宜,利用网站服务、电话答疑、“明白纸”上墙和“服务车”下地等方法开展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工作,效果显著。每年,

8、各级农技推广部门都发布大量农业技术信息指导我市农业生产,仅2006年就发布农业技术信息167期,其中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编写的农业技术信息上报市委办公厅共18期,其中,被列为高质量信息的1期,被市委采纳并作为重要信息报送国家的1期。这些技术信息根据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形成,及时、准确、科学、指导性强,一直是各级政府进行相关决策的科学依据,也为农民生产提供时效性强、操作性强的技术指导。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于2006年3月10日正式开通了技术网站“哈尔滨农技服务网”(http/)。“哈尔滨农技服务网”是我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系统第一个专业网站,网站的开通不仅提供了农业信

9、息交流、先进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有害生物控制技术查询的平台,也展示了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风貌和农技推广人的风采。截止目前,网站的访问量已经达到52824人次,平均每天190人次,网站发布的即时性技术信息和资料已经达到71万字,为农技推广技术人员建立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为农民提供了技术咨询和服务的平台。木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设开通了第一个县级农技服务网。尚志、双城等县市农技推广中心先后开通了“农技110”专家服务热线,配备了“农技110”技术服务车直接到现场为农民服务,作物生长期间,为农民提供24小时服务。依兰县2006年开通了“农易通农业信息网络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服务平台,

10、使广大农民在信息化社会时代更有效、更快捷地获取信息,实现了科技在农民致富中的快速反应和零距离服务功能,也彻底改变了以往唯一的“磨破一张嘴、跑断两条腿”旧工作方式。5、农技推广系统是创新农技推广模式提高技术到位率的主体。为了探索有效的技术推广方式,在多方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借鉴日本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结合我市的具体情况进行完善后形成“一十百模式”, 2004年在呼兰区、方正县、阿城区进行试点,这种由科技人员直接承包农户,实地进行技术指导的推广方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05、2006年在全市组织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进一步规范、完善科技人员包户指导工作。2005年组织全市推广系统780名技术

11、人员,2006年组织843名技术人员直接参加“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工作,包户指导9800户农户,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把先进的农业技术送到了农民的田间地头。如,方正县植保技术人员赵云峰精心指导天门乡立民村农民梁青河,科学、经济地防治水稻病虫草鼠害,不仅有效地防御了生物灾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降低了防治成本,而且使所生产的稻米达到了无公害标准,这些水稻还未收割,就被知情的单位以高价全部订购了,这件事对周围的农户触动非常大,纷纷主动与包户的技术人员联系,也希望得到技术指导。阿城市农技人员关丽丽为阿什河街东环村2组的农民王义国指导旱地蔬菜生产,选择优良品种,科学种植,并帮农户规划庭院布局,

12、充分利用空间建起蔬菜储藏菜窖和大棚,该农民一年增收1.5万元。这种工作模式不仅让直接包户指导的农民“得到了金子”,也让其他农户“看到了样子、摸到了路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十分显著,同时也彻底改变农业技术推广干部“一张嘴光说不会,两只手光比划不干”的旧形象。6、农技推广系统是农作物生物灾害预警和统防统治的主体。根据农作物布局和我市农业生物灾害发生的特点,我们在全市建设了76个病虫测报站(点),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灾害预警体系,可及时准确反映病虫草鼠害发生情况,在科学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对发生的病虫害进行了有效的防治,如,2003、2004年迁飞性害虫草地螟大发生、2006年稻瘟病偏重发生时,由

13、于预测预报及时准确,各级政府迅速启动了相关的有害生物防治预案,农技部门深入生产一线监测并指导科学防治,有效地控制了草地螟的为害和稻瘟病的传播与蔓延,对粮食生产没有造成大面积的严重影响,将这些重大生物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程度,实现了减灾夺丰收。全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综合防治上以防为主,多次组织实施了对常规重大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取得十分突出的效果。如,三年来双城坚持组织开展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和农田统一灭鼠工作,2006年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积达40万亩,挽回玉米损失4800万斤,农田统一灭鼠面积达300万亩,减少因鼠害造成的粮食损失约1.8亿斤,挽回经济损失7200万元;方正县组织开展了全县统

14、一防治水稻重要害虫二化螟,利用2年的时间将二化螟的危害率从12%降到了3%;五常市组织开展了扑灭检疫性病害水稻稻曲病的工作,目前已经全面控制了水稻稻曲病的传播和危害,保护了地方优质米生产,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受到政府嘉奖。二、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世界各国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型、农民组织主导型、政府与农民组织并重、企业主导四种类型,其中政府主导型占90%以上。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下建立起来的,是由政府农业行政部门所属推广机构全面负责的一元制推广模式。我国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解决农产品短缺和人民温饱,实现农业历史性跨越,做出了重

15、大贡献,但因是在计划经济和农产品长期短缺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市的农技推广体系和我国其它地方一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我市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主体单一、技术传导机制单调、推广的内容狭窄。我市农技推广体系主体只有政府部门的农技推广机构,技术传导机制单调(行政干预)、推广的内容狭窄(增产技术),推广部门与科研单位和农业院校间缺少横向联合,虽然各省基本成立了省级农科教结合领导小组,也采取了不少措施,但农科教各自为政及相互分离的格局多年来并未得到根本转变,农业科研成果难以及时传播,而来自田间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反馈到科研单位,导致研究的针对性不

16、强,成果的实用性和转化率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约为30%,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约为40%,而发达国家已分别超过70%和80%。美国在世界较早建立起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其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已达86%,农业科技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达75%,长期居世界前列。2、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薄弱,职能发挥、经费保障以及队伍结构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1)管理体制不顺,职责不清,主体力量分散。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职能不清、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混为一体,一直是影响其作用发挥的重要问题。一些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既搞推广又搞经营,一方面是财政保障不足的压力所致,另一方面也给有关部门在

17、财政上保障农技推广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能带来了不便。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管理上与上级业务部门的关系不理顺,影响工作顺利开展。原来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及人员,实行乡(镇)政府和县农业主管部门双重管理,现在的农业服务中心由多家事业单位合并形成,业务上与县(市)多个部门有联系,形成都有管理关系又都不管的局面。这样就削弱了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管理力度,另外部分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忙于乡镇的中心工作,导致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指导受到严重影响。部分乡(镇)政府部门为了完成各时期的中心任务大量抽调农技推广人员完成其他工作,如,宾县现有乡(镇)农技推广编制60人,其中干其它部门工作的有31人,超过50。他们

18、分别为司法助理、经管站、政府秘书、企业办、统计助理、交通助理、城建助理、计生办、妇联、共青团、水利助理等占用,农技推广力量受到削弱。(2)经费严重不足,福利待遇没有保障,开展工作困难。主要是推广经费不足,大多数县(市、区)、镇政府不能为农技中心提供业务经费,由于长期缺少业务工作经费,部分单位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况;基础设施不能得到及时修缮,仪器、设备不能及时更新,严重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职能是科技培训、新品种引进,新技术试验、研究、推广,病虫害预测预报,土壤肥力监测等,而这些工作都需要业务经费的保证,没有经费就无法保证农业技术推广职能的有效发挥。县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

19、超编现象严重,中心负担沉重。如,延寿县农技中心编制30人,现有人员51人,超编 21人,五常市农技中心编制57人,现有86人,超编29人,超编人员的开支只能靠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自筹解决;木兰县农技中心现有36人,每年只有23人享受由财政提供不到30万元的工资,没有推广经费。其它县(市)也都存在相似的情况。部分县(市、区)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只能保证人员开支,推广人员的各项待遇偏低,部分地方技术人员职称工资不能兑现,部分地方甚至基本的福利待遇也得不到保障,这影响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稳定性。(3)农业技术推广队伍非专业和无学历人员比例大幅度上升,人员结构不合理。经

20、过改革合并后全市有农技推广人员1284人,正高职称8人,占专业人员0.8%,副高职称82人,占专业人员8.5%,中级职称408人,占专业人员42%,初级职称470人,占专业人员48.5%。专业人员968人,占75.4%,非专业人员316人,占总数24.6%,其中,区、县(市)级农技推广机构共有人员485人,技术干部384人,占总人数的79.2,管理人员、工勤人员101人,占总人数的20.8%;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现有人数为763人,专业技术人员502人,占总人数65.8%,低于国家对推广机构要求配备的农业技术人员(80%以上)的最低标准。农技推广工作要求专业性强,无论从试验、示范、新技术推广

21、和科技培训工作都要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否则不能适应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需要。而近几年由于各种原因,非专业的和无学历的人员大量涌进推广队伍,比例逐年上升,不能很好地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编制大幅度削减,专业技术人员大量流失,现有人员编制被挤占,农业干部学非所用。乡(镇)机构改革都是按年龄进行的,年龄在45周岁的基本都退养,乡(镇)机构改革前有推广人员1390人,现有763人,减员627人。而这些人员大都为技术骨干,这样使一批专业对口,有实践工作经验和业务能力强的科技人员大量流失,剩下一些年轻同志和新充实的人员,而这些同志还需要接受培训和多多实践才能适应农技推

22、广工作。全市每个农业技术人员人均负责1200个农户的技术指导,同发达国家相比,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偏少。3、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人员和技术力量配置不合理,推广途径不畅通。现有农技推广机构是上大下小,人员上多下少,分工上细下粗。农技推广面对的是千家万户,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基层。目前这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倒塔形的力量配置显然是不科学的。应该整合地市以上的机构,综合其分工,加强县、乡的推广力量。尤其是在县级以下的乡镇,有些没有推广机构,有些名存实亡,有些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技术推广严重受阻。我市区、县(市)级农技推广机构共有硕士1人,占区、县 (市)级总人数的0.2,本科学历81人,占区

23、、县 (市)级总人数的14,专科学历221人,占区、县(市)级总人数的39,中专学历的228人,占区、县(市)级人员40,无学历40人,占区、县(市)级总人数的7。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共有本科生有28人,占乡(镇)总人数的4.7,专科学历287人,占乡(镇)站总人数的49;中专学历202人,占乡镇站总人数的34.4,无学历70人,占乡镇站总人数的11.9。总体学历水平偏低。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推广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农业推广已由单纯的农业科技服务走向综合服务,以推进整个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改善为主要目标。因此,发达国家对推广人员的素质和资历都有严格要求,以色列的农业技术

24、推广队伍基本具有硕士以上学位,部分人员具有博士学位,美国的县一级推广机构中有很多的人员有博士学位。相比之下,我市乃至我省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整体业务素质偏低。我国规定,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科技人员应拥有中等以上有关专业学历,或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主持的专业考核培训达到相应的专业水平。同时,由于村级经济组织的取消,给村级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的补贴也相应取消,所以村级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自然消失,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了。整个农业技术推广力量从乡镇级开始弱化,在村级这个最关键、最显效、最直接的环节基本消失。三、对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建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在改造传统农业提出,在农业生产中

25、,自然资源禀赋、自然灾害、农民的生育行为、文化特征和制度安排等不是决定农业状况的基本因素,而导致传统农业停滞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收益率低下,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可能增加储蓄和投资,也无法打破长期停滞的均衡状态,由此改造传统农业的出路在于寻找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作为廉价的经济增长源泉,这种生产要素无疑就是农业技术进步,加快科技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正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深化改革中增活力,在创新机制中求发展。坚

26、持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机构,优化队伍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有效履行政府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鼓励地方进行探索和实践;坚持统筹兼顾,与县乡机构改革相衔接,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逐步构建起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1、加快农科教结合,推进推广体制一体化。从长远来看,实行农科教一体化将农业教学、科研与推广有机结合在一起,将更有利于推广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成果的转化率,但限于我国现有的组织体制,短期内

27、应首先加强农科教结合,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向农科教一体化推进。目前,在我市实行农科教结合有很大的难度,客观上,当前的组织人事制度制约了单位之间的流动,从事业单位向行政部门的流动更是受到严格限制,主观上,高校、科研单位、推广部门三者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待遇差,影响了专家从前者向后者流动的意愿。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两方面入手,从组织体制上放宽农科教间行政与事业间性质区分的限制,制定相应的组织人事制度、鼓励、促进三者之间的流动。要以行政方式实现两个层次的交流与互动,一是领导层的交互任职,二是专家层的定期与不定期流动,从而打破各自封闭的运行系统。在运行机制上,以市场手段、职称评

28、定等方式进行调控促进三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2、强化推广主体功能,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既是推广工作的需要,也是我国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通过专业生产协会的健全和发展,建立起社会化推广组织网络,可以弥补政府推广体系的不足,但必须加强规范和管理。(1)理顺管理体制。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特点,建立健全有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的管理体制。建议加快区域站建设。根据国发200630号文件关于深化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要实现新的推广理念,就要塑造新型的推广网络做保障,即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区

29、域站,以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辐射指导科技示范户、种田大户、农民专业协会、中介组织、龙头企业等这样新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2)明确公益职能。进一步明确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公益性职能,尤其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即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病虫害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3)理顺工作程序。按照推广法规定建立农业新技术推广准入审批制度。近年来,由于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特别是缺乏专业技术指导,部分农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给农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给农民造成了经济损失。因此

30、,应尽快建立农业新技术推广准入审批制度,规范新技术推广行为,加强公益型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管理,规范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的行为,为农业生产服务。(4)科学核定编制。根据职能和任务,合理确定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保证公益性职能的履行。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所需编制由各县结合实际确定,按程序审批。应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全县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并注意保持各种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不得与经营性服务人员混岗混编。(5)创新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用人机制,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推广队伍,完善考

31、评制度,将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改革分配制度,将农业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落实对县以下农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倾斜政策。切实搞好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完善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评聘制度,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3、建立公共财政支持框架,持续稳定地增加投入。有保障且持续增长的资金投入是农技推广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实现农技推广体系的创新和巩固、发展创新成果同样需要强有力的投资。(1)要增加政府财政投入。据世界银行1999年中国农业转型与发展报告,从19861996

32、年,虽然我国推广投资总支出由11.36亿元增加到了37.21亿元,但推广投资强度(农技推广支出占AGDP的比例)却由0.41% 降至0.31%。另据中科院专家研究,我国农技推广投资强度1999年最高,为0.44 %,仅相当于世界上30个贫困国家1980年的水平,远远低于工业化国家0.62%的水平。如此低水平的投资,与新阶段农业发展对农技推广工作的需要不适应,与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不适应。(2)要调整政府投资结构。加大中央和地方投入力度,明确不同级投入的使用方向,加大对偏远贫困地区的投入,强化对农技推广一线人员的经费补贴。(3)要完善农技推广投资体制和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制定相关优惠

33、政策,吸引社会力量投资(资助、赞助)农技推广事业;政府农技推广投资要渠道明确、预算合理、增量保障、拨付及时,并纳入法制化轨道。4、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技术素质。在我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并从农业生产展到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综合素质,满足推广内容日趋综合化的需要已成当务之急。要改变我市推广队伍业务素质偏低的现状,一是要精干队伍,使推广队伍中农技人员比例切实保持在一定水平以上;二是要加强培训,持续不断,有计划地对推广人员组织在职教育和培训,促进其知识更新,拓宽知识领域,提高业务水平。三是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比机制,实行严格的资格考试制度,提

34、高从事推广工作人员的资格标准,同时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制度,并视其工作业绩进行相应的奖惩。四是增加基层推广部门的投入,要适应技术推广工作发展的需要给基层技术服务单位和个人配备必要的仪器和设备,提高技术服务手段,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五是对培训后仍不称职的人员进行调整或辞退。对新进人员要严格把关,确保新进人员专业对口,具有较高素质,能够胜任技术推广工作。5、全面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创新推广工作方式。(1)积极组织动员全市农业技术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入户到田间,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差一公里、一道坎的难题,真正发挥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指导作用。(2)充实完善“哈尔滨农技服务网”和“农技110”服务热线,拓宽网站的技术服务功能,建立“农技110”服务指挥中心,逐步完善基层“农技110”服务网络,更有效的整合技术资源,使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得到技术信息服务。(3)加强与大学及科研单位的引智共建合作,不断提升技术推广人员技术水平和技术项目的科技含量,为我市农业生产和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我市的农业丰产,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基层机构建设,创新农技推广体系,全面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水平,加快促进农业生产科技化和标准化进程,促进农业优质、稳产、高产和农民增收,努力实现市委提出的“努力快发展、全面奔小康、振兴哈尔滨”的总体目标。 哈尔滨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二OO六年十二月十七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